我國首次外銷的汽車
2010/01/22
雖然許多國人心目中,國產車廠不但製造技術落後於人,品質更是不如進口車,甚至被許多網友揶揄為「國慘車」,這篇文章也並非要來和大家討論國產車的技術和品質,而是探究國產車外銷的歷史。
說起國產車外銷的歷史,在一年多前小七曾和Celsior相約中央圖書館企圖找出一點端倪,經過長時間的資料蒐集與考證,在目前發現的資料中,我國最早外銷的汽車是國產汽車(CAC)於 民國58年8月28日 外銷婆羅洲的四部大巴士,買主是婆羅洲客運公司,除了這四部之外,也計畫陸續訂購200部巴士。
這四部大巴士是由國產汽車新莊廠所打造,早期國產汽車除了是裕隆汽車的獨家總經銷以外,也是裕隆汽車最大的協力廠之一,主要負責車身打造的工作,像是早期的大客車和後期的寶馬以其一些貨車的貨床等,均是由國產汽車所供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產汽車也逐漸練就開發汽車零組件的功力,加上獨家代理裕隆汽車所掌握的廣大售後零服市場,因此後期國產汽車也開發許多「正廠零件」用於新車配件及保修體系上頭,使得母廠裕隆的權益遭受重大損失。
在民國58年以後,台灣汽車外銷又沉寂了好一段時間,直到民國72年5月間,裕隆汽車的速利303首度外銷中東和加勒比海地區,數量共約50輛,開啟了小客車外銷的先例後,80年代可謂台灣國產車外銷的開創期,其後三富汽車也開始和美國SNS Motor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開始與日本Subaru合作開發電動車,並掛上「Sanfu」的自有品牌外銷美國市場,近兩年的時間共外銷了約1,000部左右,是我國第一次大量外銷車輛至先進國家。
到了民國75年7月,福特六和在美國福特的主導之下,開始以日本Mazda供應的KD零組件組裝成車外銷至加拿大市場,並以Mercury Tracer之名販售,近兩年的時間一共外銷了近6,000部,是80年代國產汽車最大的外銷案,很可惜後來因為匯率的關係使得成本日漸上揚,最後不得不終止這項計畫。
民國76年4月,受度開創國產車大量外銷先例的三富汽車再次捲土重來,與日本Isuzu簽訂代工合約,生產Isuzu Trooper四輪傳動SUV以供應外銷市場,這是Isuzu首次與外國廠商簽訂的代工合約,三富每部Trooper可賺進43,000元新台幣的代工費,期間總計生產了11,000部Trooper供外銷,替三富賺進了473,000,000元,對當時體質極弱的三富有很大的幫助。
爾後陸續還有裕隆汽車外銷數百輛台灣自行設計的飛羚102至荷蘭(後轉運俄羅斯)、大慶汽車外銷200輛Impreza至智利、中華汽車外銷國人自製的商用車威利至中東及其他地區…等零星的外銷實例,拜治安敗壞之賜,也有眾多國產車經過非法管道「輸出」,而且還為數不少,這方面下回也可再深入探討。
最近國產車廠由於台灣本土市場日漸縮小,因此又開始積極找尋外銷的機會,像是福特六和便從2003年開始,積極外銷國產的Metrostar、Escape至中國大陸、越南等地,在2006年開始,甚至開始生產右駕Escape及Tribute大量外銷至日本、澳洲和紐西蘭地區。
時至今日,外銷已成為部份國產車廠非常重要的獲利來源,也是維持車廠營運相當重要的管道了,像是裕隆即將上市的tobe品牌,目前尚未上市便已經接獲來自越南的大量訂單,未來國產車廠只要能好好規劃,相信國產車在國際汽車市場,還是能佔有一席之地的。
※以上報導由Celsior影印、提供;源自中央日報( 民國58年8月19日 )。
2017/09/06 重新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