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哥日前受到協禾國際邀請,前往長庚大學內,近距離接觸尚未上市的 aptera Paradigm 太陽能電動車,並在協禾國際及美國原廠人員陪同下,於校園內對短暫來台展示的試做車 (開發工程車輛)進行短暫試駕體驗。據美國原廠人員稱,目前 aptera Paradigm 尚未開放媒體試駕,因此本次有機會搶先試開,確實非常難得。
台塑集團於今年 7/5 宣布成立「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該公司主打「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領域,將在彰濱工業區建立規模達 2.1GWh 的磷酸鋰鐵 (LFP) 電池芯廠,預計 2024 年完工啟用,並規劃二期工程擴能為 5GWh。
8 月時台塑新智能、協禾國際與美國電動車業者 aptera Motors 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會共同開發新一代車用磷酸鋰鐵電池及車用智慧控制系統。未來台塑新智能的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負責供應電池,而協禾國際則負責規劃 aptera 太陽能電動車導入亞太市場的業務。

而 aptera 品牌,是由 Chris Anthony 及 Steve Fambro 在 2005 年時於美國加州成立,以打造高效率車款為目標,2019 年轉型為主打 sEV (solar electric vehicle) 太陽能電動車的新創公司,冀望透過高度流線搭配太陽能的設計,提供更自由的移動載具,規劃推出雙座通勤車,以及六人座乘用車及 18 輪卡車等。其中本次體驗的雙座通勤車 Paradigm 自 2020 年亮相後,未上市即接獲超過 2.2 萬張訂單,目前美國原廠網站上的報價為 25,900~50,700 美元起 (約合新台幣 80~156.6 萬元起)。

外觀方面,Paradigm 採用符合空氣力學的水滴流線造型設計,風阻係數僅有 0.13Cd,並以量化複合材料來製作車身,車頭配置太陽能板,車輪採用前二後一的三輪配置,並透過整流罩包覆,雙前輪融合方向燈,車門採用向上掀起的鍘刀式設計,並整合數位後視鏡所需的鏡頭,兩側葉板與車尾之間透過細長的燈組相連,後輪隱藏於類似鰭片的車體結構之中,車牌框內部隱藏著充電插座。整體來看,Paradigm 近似飛天車般具有未來感。





內裝方面,Paradigm 採用極簡的座艙設計,儀錶台兩側搭載數位後視鏡的顯示螢幕,正前方無儀錶板,但標準配備太陽能板,中控台配置大面積的觸控螢幕,作為車載控制系統的核心,方向盤採用非真圓的設計,內部加入車縫線處理,兩側設有類似 Tesla 的多功能滾輪,後方撥桿也與 Tesla 相似,中央鞍座在安裝試做車所需的電力系統運作監測系統,座椅採用手動調整的雙色式樣,後方提供容積為 25 立方英呎 (約 707.9 公升) 的置物空間。





動力配置方面,Paradigm 提供 100kW 或 150kW 兩種輸出的馬達選擇,可選擇前輪或全輪驅動,也支援扭力導引控制,前者原廠宣稱 0-100km/h 加速需時 5.5 秒完成,後者則需 3.5 秒,搭配車體太陽能發電系統與最高 100kWh 的儲能電池,原廠宣稱最高續航里程達 1,000 英哩(約 1,609.344 公里),另也提供 250 英哩 (約 402.3 公里)、400 英哩 (約 643.74 公里) 及 600 英哩 (約 965.6 公里) 續航里程的不同電池容量選擇。
aptera 所設計的 Never Charge 科技,可透過最大功率 700W 的車體太陽能發電系統產生足以每日行駛約 16~40 英哩 (約25.75~64.37 公里) 的續航里程,替未來的車主節省使用成本、增加續航里程外,也是本車主打的最大特色。

介紹完 Paradigm 後,接下來便準備進行實際駕駛體驗,此車基本上擁有接近一般汽車的操作方式,最明顯的差異在於採用向上掀起的鍘刀式車門設計,使得上下車需加以適應。入座後,以日常的車速來駕駛 Paradigm 在校園內行駛,原先預期前二後一的三輪設計會產生不穩定情形,但經過直線與彎道的體驗後,乘駕感受也接近一般的汽車。
當然,三輪的設計仍然會對操控帶來影響,特別是其突出的兩個前輪,在經過彎道與狹窄路段時,需多加留意車身相對位置的判斷,而加速特性則延續電動車的既有印象,就是直接、流暢且無過多噪音。
在短暫的相處之後,對 Paradigm 這款太陽能電動車感到耳目一新,即便仍屬試做車,將與未來實際量產的版本會有程度不小的調整,但透過太陽能發電、可自行補充續航里程的概念,後續發展相當值得期待。
目前我國相關法規較無法明確定義 Paradigm 屬於汽車或機車,而此車在美國是領用重機牌照,此點有賴相關的單位進一步釐清,方可迎接未來更多元的新能源車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