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演變,輕巧短小鎖定都會使用者的小型掀背車市場佔有率逐年攀升,各家品牌紛紛祭出市場相對應的車款,而 FIT 是 Honda 在 2001 年 6月所推出的全球戰略車種;第 2 代車型於 2007 年 10 月東京車展亮相,此時台灣本田也在 2008 年將當時第二代的 FIT 正式導入國產化,以空間機能為主打再加上富有駕馭樂趣的感受,在年輕市場族群,尤其是都會單身男女的客群中獲得不小的迴響;全新第 3 代 Honda FIT 在 2013年 10 月份正式登場,並於 2014 年導入國產化上市,延續 3 代躍動進化的設計元素,同樣深受國內年輕族群喜愛。
Honda 在 2019 年發表第 4 代車型,並接續在 2020 年於日本、歐洲、中國大陸等市場販售。台灣市場則在 2021 年 6 月公布預售價格,確定捨棄過往亞太格局設定,全面遵循日規車型導向,亦導入油電系統。在整體配備提升之下,使得價格帶較過往有著不小幅度的增漲。
新在哪裡?
●全新第四代大改款車型
●捨棄亞太格局設定,全面遵循日規車型導向
●首次國產化油電系統

據了解,第 4 代 FIT 在亞太市場除了中國大陸與日本市場之外,目前僅有香港、澳門、新加坡、紐西蘭以及台灣有販售,而東協市場則是因為消費者喜好不同,則是以 City Hatchback 取代 FIT 的地位。
第 4 代 FIT 在外觀部分捨棄繁瑣的線條設計,改以較圓滑且簡約的風格呈現。車頭水箱罩面積大幅度縮減,並且採用貫穿式的氣壩設計與兩側的導流造型相連在一起。從車側來看,雙 A 柱的設計擁有更大的三角窗面積,官方宣稱遇到碰撞時安全性更高,且根據原廠資料顯示駕駛者的視野角度高達 90 度。而車尾方面則可以看出保桿更加飽滿圓潤,尾燈也改成橫置設計,並配備了 U 形 LED 光條。









進入到座艙,第 4 代 FIT 強調日式簡約舒適的氛圍,大量以水平線條鋪陳,無遮光罩設計使得中控台上方相當平整。而車內在細節方面也可以看出原廠透過座椅縫線、白色飾蓋、雙幅式皮質方向盤來強化質感。
為了追上新世代消費者的使用需求,4 代 FIT 首度配備了 7 吋全液晶儀表板,中控台也換上 8 吋多媒體系統,加入電子手剎車、Brake Hold 等科技配備,不過 3 代觸控式空調面版在這次則改為旋鈕控制。值得一提的是,國產版的座椅同步採用與日規相同的新一代 G-Frame 人體工學座椅,表面以織布材質搭配側邊的皮質包覆,內部的泡棉結構能穩固身體,回饋感相當舒適。














主動安全系統部分,國產 FIT全車系標準搭載 Honda SENSING,包含 ACC 主動式車距調節定速巡航系統、CMBS 碰撞緩解煞車系統、FCW 前方碰撞預警系統、LKAS 車道維持系統、LDW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RDM 車道偏移抑制系統與 AHB 遠光燈自動切換系統。但囿於市場產品設定的緣故,ACC 並無搭載 LSF 低速跟車功能,等同於沒有全速域功能。另外全車系也標配 6 具氣囊,e:HEV 油電版再提供膝部氣囊、BSI 盲點偵測系統以及 Smart Entry 摸門解鎖功能等。
4 代 FIT 汽油版維持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的設定,但動力心臟導入 Earth Dream Technology 技術,排氣量較 3 代有所調整,並將原先 SOHC 單凸輪軸換為 DOHC 雙凸輪軸設計,壓縮比也來到 10.6:1,因此讓最大馬力從 120ps 提升至 121ps / 6,600rpm,最大扭力則維持 14.8 kgm /4,300rpm 的表現,而能源局公告平均油耗每公升可行駛 17.9 公里。
雖然說這次動力系統全面換新,但整體而言性能表現與過往差異不大,不過其最大扭力提前 300rpm 至 4,300rpm 即可湧現,因此在起步時輕踩油門車身帶動感算是輕盈,而加速過程可說是相當線性、緩和的提升,整體而言並沒有過多的激情表現。倘若遇到爬坡,即便大腳油門讓 CVT 變速箱提高引擎轉數,所帶來的衝勁依舊是以順暢為主。
底盤採用前麥花臣、後非獨立拖曳臂設計,阻尼設定適中,於市區行駛遇到路面坑洞並不會有過多的碎震;而方向盤轉動輕巧、易上手,轉向反應維持本田一貫的靈敏表現。為了講求行車的順暢感,原廠工程師也針對 4 代 FIT 隔音工程強化,特別是輪拱、防火牆部分,著實較上一代有明顯的進步。
Honda FIT 本次著重於外型與內裝的細膩提升,再輔以 Honda Sensing、液晶儀表、電子手剎車、Brake Hold、LED 燈組等科技配備,經過體驗後便能感受到這些項目的進化。然而更多的享受必然得付出較高代價,此次 4 代車型較於 3 代高出 10 萬元之多,對於預算型買家來說可能較難以接受。但對於著重在品牌魅力、新科技的搭載以及享受如進口車般的配備的族群而言,何樂不是另一種新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