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出自我的道路新載具 GOGORO VIVA 試乘

2019/10/04 07:00

文章日期:2019-10-2

設計是一門相當有趣的學問,在台灣市場上異軍突起的 Gogoro 電動機車,無論是 1 代到 3 代車型,在外觀上總是能引起廣大的討論與迴響,就連這一回最新的 VIVA 也毫不例外,發表會一登場的模樣,真是讓全台千萬人民都驚呆了,就連我也沒想過,這是一台機車該有的模樣。


台灣是人人稱之的速克達王國,無論是 125c.c. 或 150c.c. 級距都好,它就是台灣許多家庭所必備的交通工具,以現今的社會型態來看,50c.c. 級距的速克達占比相當稀少,不過 Gogoro 這一回卻是反向思考,究竟睿能葫蘆裡賣什麼藥? VIVA 的客群目標與騎乘感受是什麼樣?就一起來看看本次的試車單元吧!





騎乘心得

第一眼看到 VIVA 這部車,頓時間我也難以找到洽當的形容詞來描述,不過就如同網友所描述的,它真的很像一隻交通錐,我不太確定這樣的設計手法能不能被大眾接受,但可以確定的是相當有創意,除此之外更再度引起了台灣市場的討論與關注,打從學會騎摩托車的那一年起,我所騎乘的車種都是 125c.c. 級距的速克達,對於 50c.c. 的機種體驗可說是少之又少,更別提 50c.c. 級距的電動機車,VIVA 的確是非常吸睛,卻也不禁讓我好奇,這車真的夠用嗎?



如果要以平常試乘的強度來看,VIVA 的懸吊、煞車、車架、動力...等來說,絕對不會是我的菜,但是就如同當初發表會所提到的目標客群,是以每日騎乘 5~10 公里,沒有過於要求車輛強度與性能的對象,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的標準放低一點,好比去路邊攤吃一碗陽春麵,不會抱著碗裡頭有什麼高級食材的想法,只求能填飽肚子即可,VIVA 看起來就是如此的樸實,一般道路騎乘最快時速為 53 km/hr 左右,按下方格旗模式後會讓極速來到 63 km/hr,這樣的車速會跟不上台北市通勤族的車流嗎?答案是並不會,唯獨在超車時會顯得力不從心,但,這就是它的極限了。





Gogoro VIVA 對於道路顛頗的處理可說是差強人意,即使是以 30 km/hr 的車速經過坑洞,路感就會沿著輪胎、輪框、懸吊、車架
、椅墊...等傳遞至騎士身上,騎乘了半個小時的車程,真的是會讓人忍不住站起來按摩臀部,甚至是在市區的小角落裡過彎,車架就會呈現一股特別的彈性,而這股彈性卻又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害怕;VIVA 的前後輪煞車皆採用單向單活塞的煞車卡鉗,和市面產品看起來就是差了一截,但是別忘了它的最高時速也不過 60 km/hr,殺雞何須用到牛刀呢?

很多人在購車前都會先上網作功課,了解自己的需求在哪邊,譬如想要彎道中快進快出的穩定性、學校在山上要有足夠的動力、有雙載的需求...等,無形之中就會對自己的需求設下等級,接著再去挑符合自己需求的車輛,Gogoro VIVA 這台車的特性,就是只能騎到 60 km/hr、煞車線性緩和、車架柔軟,它真的不是性能取向的產品,但如果拋開了過往的堅持己見,悠悠哉哉的在都市中漫遊,其實顯得相當輕鬆愜意。



Gogoro VIVA 車輛特色
採用整合式輪轂馬達,最大動力 4.02 匹
採用單顆電池設計
車重僅 80kg
單色液晶儀表顯示
多種選配件組合打造個人風格


簡報重點

本次的簡報內容並非著重於車輛性能與配備,而是由 Gogoro 的設計師「水哥」來替各位說明 VIVA 的設計理念,其實就是以英文單字中的 EASY 做為發想,它很容易上手、騎起來很簡單、功能配備也很簡單,這就是團隊所要呈現的想法,然而把四個字母拆開後,就可以分為「Elegant」優雅、「Attitude」態度、「Smart」聰明、「You」你,VIVA 呈現不侵略的優雅外觀,選擇 Gogoro 產品的人又具有非凡態度,再加上透過 APP 連結車輛的聰明,以及將你做為對象的構思。



水哥在現場運用白板,簡易畫了各車款間的構思與差異,左上角為 Gogoro 1 的構思,是以騎士的頭部與車輛前後輪為出發點,造就了那圓潤的外型,並且在車體配置上也有了突破框架的設計,只可惜換來的就是龐大成本,而這也促成了團隊將產品走向更適合普羅大眾,雖然做出了極大的犧牲,但如同右上角所呈現的 Gogoro 2 雛形,它無非是更適合雙載騎乘的機種,以現有的銷售數據看來,Gogoro 2 絕對是一項重要功臣。

與此同時,他們仍持續思考著能在做出什麼樣的變化,左下角的 Gogoro 3 就是削去車頭正面的左右兩側肩膀,並且將視覺線條往上提升,同時將車尾線條拉長,讓它看起來更加無負擔,營造一股輕巧的感受,至於本回的 VIVA 就如同先前所提到的主題,是以極簡風格作為出發點,它依然是繼承了 Gogoro 過往車種的理念。






根據水哥所提供的草圖顯示,VIVA 幾乎就是呈現了滑板車的風格,它適合那些年輕且勇於表達個人特色的族群,透過更多的套件組合,能打造出不一樣的效果,然而極簡的風格同時也適合年紀較長的族群,因為騎乘 VIVA 不需要想太多,它非常好上手,至於為了麼要用 VIVA 一詞,而不是延續過往採用數字作為命名?這一詞是源自於義大利文,翻譯成英文就是 live,有著結合生活的意象而來。






對於網路上的評語,像是這台車改裝一下大燈就會變成瓦力,或是緊急煞車時可能會被阿魯巴,又或者是它的外觀很像交通錐...等評論,水哥表示他們其實早就會有這樣的預期。




他說臺灣市場上的速克達機種非常多,但是彼此間在討論這些產品的時候,難以從外型直接讓人有很強烈的共鳴,但是 Gogoro 從 1~4 代的產品都有綽號,按照排列先後順序為蛋、香腸嘴、蓮霧、交通錐,即使是不太懂車的人大概都能透過這些關鍵詞,馬上就猜到對方騎什麼車,正因為每個人對於車輛的了解程度不一,以設計帶出記憶,讓話題十足的共鳴深植腦海裡,正是 Gogoro 一路走來的方式。


VIVA 的設計理念除了容易之外,更具備簡單、特別與實用,就好像泡一碗維力炸醬麵那樣的簡單,不須刻意學習。 


外型設計

Gogoro 車系與生俱來都有著引起討論的特色,它在網友的形容中雖然非常像交通錐,不過這樣的造型讓我想起 1970 年代的跑速樂,在車頭處的造型可說是有著巧妙的神韻。VIVA 所搭載的大燈為 LED 全時點燈形式,而安裝的位置恰巧於龍頭處,也成為 Gogoro 旗下一款會隨著龍頭轉動,而改變大燈照明區域的車款。




 

尾燈造型與 Gogoro 3 車系相同,採用小面積的一體式 LED 設計,將煞車燈與方向燈整合,至於為什麼沒有跳脫先前的模樣,採用全新造型設計呢?官方的回答是,因為他們發現這樣小面積的一體式 LED 尾燈,同樣也適合 VIVA 的外觀。

 

在車體的輪廓造型與 Gogoro 3 車系相近,也許和車身前半部相比會有種厚重感,但相信這是為了容納單顆電池,以及提供應有的置物空間所做的考量,外殼部分同樣採用聚丙烯材質(PP,Polypropylene),以無烤漆的方式來降低刮傷後,刮痕容易被看見的模樣。


 

這部車的性能可能不會成為許多人購車的首要考量,但是能不能讓一台車有些吸引力,在 VIVA 的車身前半部好像有股神離的力量,會讓人不自覺地盯著它看,這也許就是設計奇妙的地方。


操作介面與實用配備
 

Gogoro VIVA 採用一體式的裸把設計,與 Gogoro 3 的配置極為相近。


 

儀錶板部分採用單色液晶顯示,由於 Gogoro VIVA 為採用單顆電池的設計,因此在儀表板上僅會看到一顆電池的剩餘電量顯示,以及基本的時速、時間、剩餘里程、總里程,啟動的 GO 按鍵為機械式,對於喜好帶上手套就出發的騎士來說,按壓手感勝於其他系列的觸控按鍵。

 

在儀錶板上能找到的實體按鍵除了 GO 啟動之外,側邊配置的小按鈕為里程切換功能。

 

左把手總成由上至下依序為車廂開啟 / 30秒方格旗、方向燈與喇叭按鍵,Gogoro VIVA 並沒有配置遠光燈與倒車按鈕。


右把手總成由上至下依序為「什麼按鍵都沒有」,這一開始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以往機種的右把手總成可是有三顆按鍵,分別是椅墊開啟 / REGEN 電能回充、TRIP 里程切換 / 方格旗模式,以及 SMART 智慧模式切換開關,不過 VIVA 沒有電能回充切換功能,也沒有智慧模式切換開關,里程顯示切換按鍵也挪至儀表板上,那原有的方格旗模式與坐墊開啟按鍵,為何移至左把手總成上呢?

這是因為每當按下 Gogoro VIVA 的方格旗按鍵後,只會提供 30 秒的最大動力,讓極速提升至 60 km/hr 左右,換句話說,這顆按鍵會成為反覆操作的開關,在試乘的過程中我幾乎都是保持方格旗模式,如果這顆按鍵放在右把手總成,當騎士要一邊轉動油門,還要一邊騰出大拇指來按壓按鍵,可說是難以操作。




 

NFC 卡片感應位置於車輛左後方,經過實測需要將卡片置於感應處 1 秒以上才會將車輛解鎖,不過感應處的位置較低,若是想跟我一樣偷懶,把卡片塞在口袋裡解鎖的話,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至於把卡片塞在屁股口袋裡,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VIVA 坐墊高度為 740mm,在外型上採用一體式的造型,整體乘坐的感受偏硬。

 

受限於車體配置,車廂置物容量為 21.6L,經過測試可擺入一頂 3/4 安全帽與擦車布,但市面上所販賣之安全帽大小與款式皆不同,建議各位可親自將安全帽擺入測試。

 



 

腳踏部分採用向外凸出的固定式腳踏空間,與 Gogoro 3 車系的設定相同。


性能配備

Gogoro VIVA 的動力核心為 GH1 整合式鋁合金輪轂馬達,可在 500 轉時提供最大 4.02 匹馬力,200 轉時在輪上提供最大 9.7 公斤米的扭力,整體輸出的反應顯得相當線性且溫和,將右手油門全力轉到底也不會有強勁的衝刺感,非常適合剛接觸機車的使用族群。

 

前懸吊系統採用 26mm 正立式,以 50c.c. 級距的車款來說已是足敷使用,煞車系統則是單向單活塞煞車卡鉗,搭配 180mm 圓形固定碟,並且標配了 SBS 連動煞車系統。


 

前輪輪框採用十吋形式,輪胎尺寸為 90/90-10。

 

後懸吊部分採用雙槍不可調避震器形式,煞車系統採用單向單活塞煞車卡鉗與 180mm 圓形固定碟,同樣配有 SBS 連動煞車系統,在煞車手感方面則是和過往的 Gogoro 車系相同,當按壓煞車拉桿時會出現拉桿互相干涉的狀況。

 

車架的設定可說是相當有趣,就是以鋼管構成橢圓形的形狀,並且在車頭與車尾處稍稍向上折起,和傳統燃油速克達那般曲線變化較大的車架有所不同,從車體下方看上去雖然顯得有些精簡,但是這樣的強度足以應付 Gogoro VIVA 的性能,由於這是一趟時間緊湊的試乘活動,僅能放上車架示意圖供各位參考。


加購配件

Gogoro VIVA 以極簡的思維來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可依照騎士需求,或是營造個人風格來添購額外的配件,本次所試乘的車輛配有無線充電款一體成型手機架、舒適型後扶手、同心圓防滑墊 V3、極簡造型鋁合金掛勾,在 Gogoro 官方網站上有許多不同的超值套件組合,喜歡的朋友不妨參考看看。







騎乘四視圖

 

照片中騎士之身高體重為 170cm / 60kg,無論是在車輛正面投影或側面視角下,會讓 VIVA 顯得小巧玲瓏,只不過在車頭幾乎毫無遮蔽的情況下,能夠直接看見騎士的大腿,這也代表當女性想要穿著漂亮的短裙騎車,容易會有曝光的情形出現,甚至是在寒冷的冬天騎車時,難以阻擋寒風直擊身體,又或者是車輛捲起的碎石與異物。

 

至於 Gogoro VIVA 的車體配置足以雙載嗎?透過下圖的範例所示,後座乘客身高約 153cm,兩人的乘坐面積恰巧填滿了整塊椅墊,而且車輛的原始配置並沒有後扶手可供乘客抓握,因此在購車時會推薦以後座乘客舒適度做為考量,添加必要的選購配件。


總結

2019 年可說是電動機車的元年,不僅僅是 Gogoro 電動機車在市場上販售,目前台灣可分為四大陣營、第一陣營為採用 Gogoro Network 的 Gogoro、YAMAHA EC-05、A Motor Ai-1 以及即將推出的 PGO 電動機車,第二陣營為採用充電系統的中華 eMOVING iE 125,第三陣營為採用中油系統的 SYM,第四陣營則是 KYMCO 的 Ionex 系統,綜觀來說大多是以 125c.c. 級距做為主要產品,而 Gogoro 看準了這一點,以入門卻不失基本代步騎乘的 50c.c. 級距打入市場,推出定價 54,980 元的 VIVA。

的確,它的配備看起來相當陽春,但是以這樣的前提下,在日常生活中要進行短途的代步仍是綽綽有餘,會選擇這台車的消費者,絕對不是要上路和別人比拚與較量,也不是在山道中展現強悍的車輛性能,而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思想騎出自我,畢竟騎車不是為了別人,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相當重要。


本圖文來自小老婆機車網

作者: kimiyoko

 

BackTop
合作夥伴
  • 新車市
  • PChome
  • LINE TODAY
  • ETtoday車雲
  • 商車王
  • 車未來 AutoFuture
  • Automachi
  • 民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