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全球車市中,從平價品牌一直到頂尖品牌都因為全球 SUV 市場崛起而紛紛推出相對應車款,相對之下 D-Segment 主管房車的生存空間,也在這波浪潮的席捲下被壓縮,因此各大豪華品牌也紛紛以不同方式強化旗下 D-Segment 產品的競爭力;而在 BMW 3-Series 以及同為日系品牌的 Lexus IS 陸續推出小改款車型後,以「性能油電」為代名詞的 Infiniti Q50S ,小改款車型也由總代理裕隆日產火速導入台灣汽車市場。新年式 Q50 維持三個等級的售價編成,2.0t 豪華版售價 168.8 萬元、旗艦款 199.9 萬元,此次試駕的 Q50S Hybrid 售價則為 268 萬。
Infiniti Q50 車系的前身,為以 Nissan Skyline 為基礎衍生的 Infiniti G 系列,時至今日 Q50 也以 Skyline 350GT/200GT-t 的名義在日本販售,因此在外型上也師承 Skyline 家族的運動化血統,處處充斥著如貓科動物般張力十足的肌肉線條以及銳利的表情特徵。由於 2018 年式小改款 Q50S 標配 Blue Sport 空力套件,讓原本稍顯內斂的左右氣壩造型,得以用上深色定風翼加強運動化感受,而前氣壩外圍更成為 Double-Arch 雙弓式水箱護罩的延伸,使前保桿的視覺層次感受更上一層樓;在車尾部分,不但原本稍顯臃腫的後保險桿造型,經由下半部的外張線條以及新增的分流器式樣空力套件,增加整體尾部造型的跑格感受。

左右氣壩以深色定風翼加強運動化感受,前保桿的視覺層次感。

原本稍顯臃腫的後保險桿造型,經由移除反光片、下半部線條的重整以及分流器式樣空力套件的新增,增加整體尾部造型的跑格感受。

尾燈燈具變得更為修長,內部 LED 光源也改以多重導光條形式呈現,而方向燈、倒車燈光源也都改為 LED,大幅強化了 Infiniti 品牌車款該有的豪華氣質。

19 吋鋁合金輪圈設計維持五輻三肋式的佈局,但樣式稍微不同,前後輪胎尺碼皆為 245/40R19;Q50S 車款同時也標配四活塞煞車卡鉗。
Infiniti Q50 擁有氣勢十足的外在,內裝質感、科技含量更是它的重頭戲,小改款 Q50 延續同樣偏向歐系風格的內裝設計,乃至儀表設計與改款前也並無二致。最明顯的改變在於方向盤改採與 Q60、2017 R35 GT-R 相同的樣式,使得內裝的視覺感受更加俐落,排檔頭也換上鑲嵌 Infiniti 廠徽的鋼琴烤漆縫皮造型;在試駕車輛上的亮面木紋飾板則是 Q50S 車款專屬選配式樣,原先的 Kacchu 鋁合金紋路則是 Q50 2.0t 及 Q50S 能享有。
而改款前就屬滿載等級的科技配備,在小改款車型上一樣也沒有少。與 Intel 合作開發的 INFINITI Intouch 雙螢幕主控台支援多點觸控,並分為上下兩層,在上方顯示導航資訊、環景攝影或停車導引等狀態的同時,下方如同手機的圖像式操作介面除了能連動上方螢幕,也能獨立顯示各種如 G 值、瞬時/平均油耗、油門深淺、燃油流量等動力細部資訊。同時各項主動安全配備的開關也能由這套介面控制,Infiniti Q50S 搭載的 ProActive 主動安全科技內容玲瑯滿目,包含 DCA 車距控制輔助、ICC 全速域智慧定速巡航、FEB 智慧急停輔助、LDP 車道偏移預防、ALC 主動車道控制、PFCW 車輛追撞警示、BSI 盲點警示系統、BCI 倒車後撞預防以及 AVM 環景攝影系統,上述林林總總的安全科技加起來除了能提供全方位的安全防護,也能在高速公路上進行近乎半自動駕駛的行駛模式。
而個人化坐駕功能則可記憶每位駕駛設定的駕駛介面、ProActive 細部設定以及動力輸出模式等三大系統;而該車專屬的每把 iKey 更可分別記憶方向盤、座椅、音響、後視鏡角度、空調、導航等設定,不同使用者以自己的鑰匙發動車輛時,車輛並會調整成該使用者習慣的各項設定迎接。

AVM 環景攝影系統能獨立開啟,並顯示方向盤轉打角度及軌跡,以及即將發生碰撞的區塊,大幅提升停車時的便利性。




下方的圖像式操作介面除了能連動上方螢幕,也能獨立顯示各種如 G 值、瞬時/平均油耗、油門深淺、燃油流量等動力細部資訊。

除了直接觸控外,上方的主顯示幕也能由鞍座的旋鈕總成控制,讓駕駛不須前傾即可操作所需資訊。

Q50S/2.0t 旗艦版全車搭載 16 具 BOSE 揚聲器,並加入重低音喇叭,增添音樂的震撼力。

Q50 2.0t 旗艦款以上標配雙前座電動調整及電熱功能(2.0t 豪華款副駕駛座為手動),除了提供一流的背部包覆性外也能兼顧 Nissan-Infiniti 車系向來優良的舒適感受;雖然腿部側面包覆性較差,但大腿的手動延展依然能強化身體下半部的支撐性。

後座提供比前座更加優異的舒適性,不過雖然 2805mm 的軸距面對 Volvo S60 的 2776mm 軸距,使 Q50 在乘用空間表現上略勝一籌,不過與 Mercedes-Benz C-Class 或 BMW 3-Series 相比仍然較為不足;中央地板鼓起面積也稍大,中間乘坐者需要將腳岔開才能入座,不過中央乘坐者依舊能享有三點式安全帶及中央頭枕的防護。

Q50 全車系皆標配後座空調出風口。
此代車型上市以來,讓世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油電混合動力單元,也是讓 Q50S 能以「性能油電」稱號掛帥的一大因素。Q50S 上稱為 Power Hybrid 的油電混合動力單元,以一具前中置的 VQ35HR 3.5 升 V6 引擎及一具代號 HM34 的永磁式電動馬達結合而成,搭上 Jatco 7 速手自排之後可發揮 360hp/6500rpm 以及 56.1kgm/1470rpm 的峰值扭力,使得 Q50S 的 0-100km/h 加速可在 5.1 秒達成。


Infiniti Q50S 動力單元以 VQ35HR 3.5 升 V6 引擎及一具永磁式電動馬達結合而成,搭上 Jatco 7 速手自排之後可發揮 360hp/6500rpm 以及 56.1kgm/1470rpm 的峰值扭力。
由於試駕當天,濕滑的路面讓我們決定以安全為優先,不以激烈的方式操駕車輛,不過在空曠的地方將車輛動力模式排入 Sport 模式小試身手時,依舊能感受到在 1470rpm 即可全數發揮的 56.1kgm 峰值扭力,在加速初期就能讓車輛在不打滑的狀態下將車彈出,接下來就能聽到前方的 3.5 升 V6 引擎提供催化駕駛情緒的聲浪,並以線性且具延展性的持續推力,一路拉轉到紅線區前;不過強大的動力卻不會加深駕駛在濕滑路面過彎時的壓力,以稍快的車速劃過彎道時,優異的循跡性讓人忘卻這是部純後驅車款。不過剛接觸 Q50S 的人,仍需一段時間習慣讓路感趨近於零的 DAS 電子線傳轉向系統,或許在駕馭這部車時有點像在打電動,但在掌握它的轉向特性之後,就能讓自己信賴比傳統方向機柱式轉向系統更快、更精準的轉向反應。
而身負豪華品牌光環的 Q50S,在行路質感上也能扮演好該盡的角色。在一般都會慢速行駛時,通常以性能掛帥的 Q50S 在此時如同卸下盔甲般,以優雅的步伐飄過路面;在車內能夠感受到良好的車內靜肅性施展的魔力,只要不要在太吵雜的地方,在車內唯一能聽到的就是細微的胎噪以及油電系統運作聲,沒注意轉速表也不會明顯感受到引擎是否處於發動狀態;雖然腳下配置 19 吋的胎圈,也沒有電子懸吊能夠依行駛狀態調整阻尼,不過在一如往常舒適的座椅協助之下,Q50S 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乘坐品質,而在較快速度行駛時展現的沉穩,在都會穿梭時也能幫助駕駛從容的化解都會區常有的突發狀況,唯一較為突然的只有PFCW 車輛追撞警示系統發出的聲響。
或許在台灣豪華品牌市場中,Infiniti 的銷量相較於其他對手屬於仍小眾,不過回歸到產品力來說,Q50 系列的動感美型以及扎實的動態表現,再加上 Q50S 的 Blue Sport 外觀套件加持下 ,在同級車紛陸續改款之後 Q50S 的表現著實也不遑多讓,甚至每個方面都有著超出 268 萬售價的表現。不過較 C-Class 、Lexus IS 略大一些的車格,卻無法為 Q50 換來相對應的是空間表現,仍然不是小改款後就能改善的缺點;但歐系同級對手相比,Q50系列 168 萬起跳的價格(2.0t 豪華版) 顯得實惠許多,如果消費者願意以較低的價格犧牲空間,Q50 仍然是一時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