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全建立品牌新價值 MAZDA 先進主被動安全系統

2017/08/30 18:00

許多汽車品牌在近年來陸續歡慶建廠百年,在這長達一世紀的時間裡也出現不少令人記憶深刻的品牌,有些因為賽車血脈的相承造就了撼動人心的運動基因,有些承襲了歷代的奢華,將精湛的工藝化為與生俱有的氣質元素,然而這些特徵都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產業的興衰而逐漸的改變當中。

隨著國人用車經驗的逐漸提升,國人在車輛彰顯身分地位的表徵之外,對於用車生活追求的已晉升到「安全」的層次,在歷經多年的發展之後,如今安全賦格已經將傳統的品牌特徵做了重新洗牌;致力於安全系統推進的品牌在現代得以嶄露頭角,並且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不過近幾年受惠於資訊發達以及消費者安全意識抬頭,人們對車輛的安全性日益重視,現在幾乎已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量之一,不但開始注重車輛的基本防護配備,同時也在意循跡控制、車身動態穩定等被動安全系統以及安全氣囊數量等細節,其不僅是維護自身以及家人的安全,亦期待在車輛安全上獲得多信心。

我們所熟知的Mercedes-Benz、BMW、Volvo、Audi等歐系品牌,在主被動安全配備上向來較為完善,而日系豪華廠牌諸如Lexus、Infiniti等車廠因為定位使然,亦擁有較完備的安全防護。

不過如今,主被動安全系統的配置已經不再專屬於高階車型或是品牌,在消費市場中佔有多數的主流品牌才是先進主被動安全系統最該被重視的一塊,而這樣的力念近來在部分日系品牌的努力下,已經逐漸的深根發酵。

綜觀全球乘用車市場,現階段在車輛安全方面,逐漸推出了整合性主被動安全系統,像是Infiniti的「Safety Shield」、Volvo 的「City Safety」、Honda 的「Honda SENSING」以及 Mazda 的「i-ACTIVSENSE」等等。

相較於Infiniti 和Volvo較高的定位等級,以及其他競爭對手選擇在單一車款最高規始配備的條件下,Mazda 「i-ACTIVSENSE」算是相對容易入主的全方位安全防護系統,在品牌旗下的Mazda 3、Mazda6、CX-3、CX-5等車款上皆已進行配置,同時也獲得許多消費者迴響,堪稱真正實現先進主被動系統下放一般乘用車的典型代表。

1991 年,日本國土交通省所開始推動先進安全自動車(ASV)的計畫,奠下了Mazda 對於先進安全科技的發展基礎。Mazda以「堅持.相信」的研發精神在高度壓力的環境下,以「事前預先迴避危險,而不是陷入危險情況後再採取處理措施」作為了主動安全系統的開發理念,而這項理念不僅僅是在設備上的應用,更多的是對於人體工學的考量。

Mazda 對於安全的理解是從駕駛最基本的層面開始研究,例如駕駛的坐姿、視野乃至到駕馭車輛的感覺,這些因素 Mazda 認為都會影響到車輛行駛時的安全性。2012 年,Mazda將研發成果「i-ACTIVSENSE」主動安全科技應用在第三代 Mazda 6 上,透過整合式主動安全配備讓駕駛面臨不同的駕駛路況,無形中提供車主必要的安全輔助,降低事故風險和意外傷害。

為了實現駕駛者安心的駕駛狀態,透過正確的感知、判斷以及操作協助避開危險,i-ACTIVSENSE主動科技安全包括了 HBC 遠近光燈自動調節系統、LDWS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MRCC 雷達定速巡航系統、BSM 盲點偵測系統(附後車警示功能+盲點偵測功能)、RCTA後車警示功能、SBS 智慧型煞車輔助系統、SCBS-F前行煞車輔助系統、HLA 上坡輔助系統等多項安全輔助科技。

比如說在夜晚開車的時候,HBC (High Beam Control)遠近光燈自動調節系統會藉由車載攝影機感應,自動偵測前方車況切換遠近燈,如會車、跟車時切換近燈,前方無車時切換遠燈,搭配AFS主動轉向頭燈,無論是在明亮的街道或是光源不佳的林道,都能在各種路況下確保清晰的行車視野,提升駕駛與對向來車雙方的用路安全。

而在長途開車的情況下,駕駛不免會產生心理或生理上的疲勞,若操作不當車輛偏移車道的機率就會增大,而LDWS (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在行駛時速超過70 公里時就會自動啟動,同時能偵測行車道路標線,一旦車輛發生不正常偏移時,儀表板中的指示燈會閃爍,並輔以聲響警示,提醒駕駛注意及早反應。而LDWS 也會偵測方向盤與煞車的反饋訊號,當駕駛有意變換車道,例如打方向燈時,LDWS 則不會介入作動。

配置在 CX-5 的 MRCC 雷達定速巡航系統則是現階段許多高級品牌所提供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所需的功能之一,當車輛行駛於時速30-145 公里間,系統會依照駕駛設定的目標車速與車距,以車頭的毫米波雷達感知器搭配攝影鏡頭來判斷與前車相對應的車速與安全距離,自動維持適當的車速與距離,即便在大雨中或夜間等惡劣環境,也能準確運作。

我們一般日常的用車習慣幾乎都是在都市地區來回穿梭,再加上國內的道路環境多半是兩輪與四輪一起爭道,就算車子的後照鏡面積再廣或是你的眼睛相當敏銳,都還是一定有死角產生,這時BSM (Blind Spot Monitoring)盲點偵測功能就是很好的利器,於時速超過30 公里時啟動,當車身左右兩側有車輛逼近時,後視鏡會出現警示圖案,打方向燈時也會有警告音提醒,有效協助駕駛降低轉彎及變換車道時所產生之危險。

就如上述所說,國內都市地區用車環境混雜,在道路上的每一位駕駛判斷與操作的反應皆不盡相同,每天都一定會有碰撞事故的發生,不過SCBS-F 前行煞車輔助系統會在車輛以低速行駛時(時速約4-30 公里),透過擋風玻璃上方的前方偵測攝影機偵測前方車輛。在系統判別有碰撞的可能性時,煞車將預先加壓縮短反應時間,如駕駛未採取閃避措施,系統將自動煞車,避免或降低可能發生的碰撞損害。另外 SBS 智慧型煞車輔助系統( 時速約15-160 公里 )也會跟隨SCBS-F偵測前方車輛,在系統判別有發生碰撞風險時,將發出聲音警示。並分兩階段自動操作煞車,若駕駛同時也踩下煞車,系統將提供更大的煞車力道,避免可能發生的碰撞。

停車或許是有些人的罩門,必須透過倒車顯影輔助才能正確判斷方位,但是太過於專注後方反而疏忽了周遭的環境,而RCTA 後車警示功能則是會在倒車時啟動車身後方兩側雷達,自動偵測車尾左右視覺死角內的來車。若有其他車輛駛進監測區域,系統會以警告音及後視鏡警示圖案來提醒,防範意外的發生。

當然,車輛的安全並非全然仰賴i-ACTIVSENSE就能夠達成,Mazda 對於車輛安全的考量是在整車設計之初便進行了全盤性的規劃,將引擎、傳動系統、底盤懸吊到車體作最佳化的改造,包括車身設計上所採用的SKYACTIV-BODY,採用許多新研發而成的科技,車體結構採用多負載路徑結構,使單一構件具有多重防撞性功能,同時能將衝撞力道往多處方向擴散,增加緩衝以減少對車體的傷害,不僅較以往更為堅固、輕量同時也讓整體的操控行能有所提升。例如 Mazda 6 使用了 1800MPa 熱壓材料來強化保險桿,使得 Mazda6 通過全球最高 NCAP 五顆星的安全碰撞標準。

既然提到了操控性,其實這也是車輛安全性具有絕對關聯性的項目,當車輛具備了堅實的結構及豐富的配備之後,尚有賴優異的操控系統把關,使得車輛走行的效率更為優化,進而使得駕駛獲得相對穩定可靠的駕駛條件,結合前述的車體與主被動配備,構築出完整的行車安全防護保障。

Mazda 在這方面也具備了G-Vectoring Control G力導引控制技術來提升整體操控的安全性,透過G力感測、搭配肌電圖來設計排檔/踏板/按鍵/旋鈕的操作力道及回饋力道,讓駕駛人一坐上駕駛座,僅需調整座椅就能擁有最佳駕馭位置。為了貫徹人馬一体的獨到哲學,更精心調校油門/煞車以及轉向反應,務求完全忠實於操作的線性,更演化出 SKYACTIV-VEHICLE DYNAMICS 車輛動態管理系統這項跨世代科技。

G力導引控制技術就是整合煞車、轉向到加速的過程中,針對車輛行駛中四周方向的 G 值進行管理的一套系統。透過計算,G-Vectoring Control G力導引控制技術不只是回饋操駕感,同時會運算在當時的行車、過彎等運動狀況下,車輛如何以最符合效益的方式運轉,包含油量供給與單一輪胎接地面承重和輪胎摩擦力等等資訊交互計算,得出車輛在該種動態的當下,燃油經濟性與輪胎管理都能維持最優異的效能。

在國內市場競爭最激烈的中小型房車市場中 Mazda亦提供相當具有競爭力的作品Mazda3,然而,安全性並不會因為車格或是市場定位而有所減損,Mazda 3 除了Skyactive動力及車體技術的挹注之外,在主被動安全系統方面,基本標配六具安全氣囊,TCS循跡控制系統與DSC動態穩定系統、TPMS胎壓偵測系統與 ABS+EBD+BAS 等主被動安全系統當然也沒有缺席。

在先進安全系統方面部分車型也同樣擁有SCBS都會型剎車輔助系統與BSM 盲點偵測系統,同時Mazda引以為傲的G-Vectoring Control 系統也在小改款之後列入標配項目,對於車輛整體的操控性有著顯著提升,使得車輛行駛更接近人馬合一,同時有著高級車款的操控感受,而這些都是 Mazda 秉持著「Be A Driver 」信念下所做的調整。

然而臺灣在過去對於安全配備的相關法規是相對漠然的,車輛配備多半是取決於製造廠商對車輛的定位以及設計來決定安全性的「含量」,再加上消費者對車輛的相關安全配備或使用的資訊不了解,導致很多消費者不重視車輛的安全性,甚至造成很多錯誤的觀念產生。

Mazda 是最早將齊全主被動安全配備有計畫性導入一般乘用車市場的品牌,自Mazda 6 開始到目前全車系配備,顯見其產品策略規劃之縝密,以及對於消費者安全的尊重,而非隨著輿論或是消費者意願才進行改變。

雖然現階段已經有越來越多車廠陸續在安全方面跟進,但只有少數品牌是提供全面性而且完整建構的安全系統。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及品牌的價值的建立,從最基礎的安全系統的規劃上便可見一斑。

BackTop
合作夥伴
  • 新車市
  • PChome
  • LINE TODAY
  • ETtoday車雲
  • 商車王
  • 車未來 AutoFuture
  • Automachi
  • 民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