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是BMW於1968年1月推出的雙門轎跑車,一般被視為是目前BMW 3 Series的始祖。2002推出的時候共有兩種型號,分別是2002和2002ti,其中,2002最大馬力為100hp,而性能表現更好的2002ti則為120hp,並擁有185km/h 的極速,在當年是性能頂尖的轎跑車。
隔了三年,BMW又推出了2002tii,最大馬力來到了130hp,極速則小增至190km/h,這部當年性能極佳的車款,國內也有幾部,算是2002車系中,台灣最頂級的車款,此車即為國內少數的幾部 2002 tii 之一。
1968年開始,隨著2002的上市,BMW在歐洲房車賽中的車款很自然地就派出了2002應戰,並且跌破眾人眼鏡地擊敗了Porsche 911和Alfa Romeo GTA!緊接著在第二季的賽程中,BMW以搭載KKK渦輪增壓器的2002tik應戰,一連獲得了四個分組冠軍,2002的性能之王封號就此確立。
1972年9月,BMW正式推出了來自賽車工藝的2002 Turbo,2.0L 的引擎可以爆發170hp最大馬力,搭配極具侵略性的外觀空力套件,更將2002的性能形象深植人心,可惜2002 Turbo生不逢時,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使得此車只生產了一年就匆匆停產,不過這也使得2002 Turbo在往後身價爆漲,成為了世界各地車迷爭相收藏的傳奇車種。

在1974年8月21日,Volvo 在位於瑞典Borlänge小鎮正式向外界發表240系列,並且被視為Volvo 140的進化版。 Volvo 240車系共有二門跑車,轎車和旅行車三種版本,三款基於240都重新設計,其中包括麥花臣支柱和齒輪齒條式轉向與四缸引擎,並同時推出化油器和燃油噴射版本。
240推出兩個月後,Volvo發布了頂級版本264,搭載2.7L V6引擎,並可輸出140匹馬力,它的推出同時也代表雷諾和標致夥伴關係的一部分,其他的引擎有來自福斯汽車於1979年開發的六缸柴油引擎和244 turbo上面的155馬力的渦輪增壓引擎,其中245 Turbo旅行車是第一台大量生產的旅行車當中搭載渦輪增壓汽油引擎的產品。
就像目前的Volvo產品給人的形象,240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安全性,因為它的靈感來自於1972年的Volvo實驗安全車概念車。除了它的高安全性,Volvo 240/260也是環保意識濃厚的車款,並於1976年成為世界第一台提供三元催化轉換器和O2傳感器的車款。雖然這些技術最初只用在加州地區,但僅僅兩年後,Volvo 240便由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RB)評為在美國最清潔的汽車。
如此傳奇的車款在1993年5月5日最後一台Volvo 240/260 駛下裝配線後正式停產,並結束其19年的傳奇歷史,而總產量超過280萬輛也讓他成為史上最暢銷的Volvo車款,在台灣早年深受醫師、律師及中小企業老闆喜愛,為國內早年最普遍的高級車之一。

在Mazda的車種中,最經典的莫過於第三代的RX-7,這款在日本經濟最蓬勃發展的時代誕生的跑車,簡直是Mazda技術的極致表現,在世界車壇佔有一定的地位,對於產品壽命週期不長的日本車來說,能夠成為經典實屬不易,而在台灣,由於早年限制日製車進口的特殊環境,使得這款經典跑車更加稀少,留下來的只要用心照料,勢必成為日後收藏家眼中的珍品。
Mazda目前最引以為傲的技術就是轉子引擎,雖然這項技術並非Mazda所發明,不過自1960年代末期自德國NSU取得專利之後,Mazda在轉子引擎的研發上變一直未曾中斷,而轉子引擎也成為了Mazda最引以為傲的品牌資產。
可惜地是,孤掌終究難鳴,由於目前全世界只有Mazda一家車廠繼續生產轉子引擎車款,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之下,轉子引擎的技術很難再有大突破,優勢也始終為缺點所抵銷,奧圖循環在內燃機市場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在所有車廠持續投入大量資源研發的情況下,無論成本或是各方面表現都更具優勢,因此無論Mazda有再多堅持,轉子引擎終究必須走入歷史。
展示的這部 RX-7 是國內目前車況最完整的 RX-7 三代之一,原汁原味的設定是車主的堅持,這樣才能完整地呈現出屬於 90 年代初期的時代風格。因 1997 年以前我國管制純日製車進口,故國內目前現存的 RX-7 均為歸國學人或外交使節自行攜入,因此數量不多,20年過後車況完美者更是稀少。

Audi Coupe 二代是以Audi 80 B3為基礎延伸而來的雙門斜背車,第一代屬於在WRC戰供彪炳的車款,二代雖然沒有特殊戰績,但是造型在當年可是相當時髦新潮的創新設計,而且自A4以後也沒有再推出Coupe車型,原本的市場由A3與TT分擔(A5倒是雙門設計,可是三廂Coupe和斜背Coupe畢竟不太一樣),因此二代Coupe也算是經典車款。
在本地二代Coupe總代理有引進,不過總代理引進的歐規車型大多為SOHC 2.0L 8V四缸設計,最大馬力為115hp,搭配自排變速箱後,雖然性能與一般房車無異,但飄逸的外型卻也顯得極為獨特,更能顯 Audi 80 B3 的造型精華。
此車當年亦有貿易商導入,數量較多的是Audi Coupe的美規車型,特別是 Quattro 車型約莫導入數輛,其2.3L DOHC 20V五缸引擎可輸出168hp最大馬力,搭配五速手排變速箱加上Quattro四輪傳動系統,其實駕駛樂趣上乘,而且配備上也比歐規車豪華得多,唯一可惜的是當年引進數量僅僅個位數,要找來真是不容易呢!
此部展示車為原車主自行輸入的歐規車,雖然內裝較為簡單,但是配置少見的天窗,且為五速手排變速箱,在現任車主的照顧下全車幾乎保持剛出廠的狀況,在國內少數的 Audi Coupe 二代中更顯得獨特。

Microbus 是 Volkswagen 以金龜車底盤及機械結構改良而來的商用車,最早期的車款稱為 T1 ,上市後旋即掀起全球全球麵包車的風潮,一路演進到目前的 T5 車系,每代都深受台灣高階商務車消費族群的熱愛,目前機場接送等商務多人座車輛, Volkswaegn 仍是許多業者的不二選擇。
在五代的 Microbus 中,最後一代保留傳統後置引擎、後輪驅動的便是 T3 了,它的引擎置於車輛尾部,所以車廂空間極大,採用水平對臥設計的引擎也使得運轉格外安靜,搭配獨特的四輪獨立懸吊設計,舒適性及寧靜度一點也不輸目前最新款的廂型車,這些特點均為 T3 車迷最津津樂道的特色之一。
T3 的車種繁多,除了較陽春的 Transporter 之外,還有較為高級的 Caravelle C、CL、GL,以及最高等級的 Crart六人座,也有俗稱「蜜月車」的露營車,至於貿易商則導入配備叫為豐富的美規車車型,配備上較歐規車更為豪華。
T3 早年車主多為公司行號或是公家機關,因此特殊的車型非常多,展示的這部是數量較少的美規 Vanagon GL豪華型,當年售價幾乎和賓士 E230 同價位,因此購買的買家非常稀少,如今留下的除了少數公司行號淘汰的公務用車外,許多皆為富裕家庭的玩樂用車,數量不多。

Detomaso Pantera 是一部劉著美國血統的義大利純種跑車,此車的誕生源自於1960 年代 Ferrari拒絕 Ford 的併購,因此Ford決定和另一家義大利跑車品牌合作推出一款超級跑車,而這台車大量採用Ford 的機械結構,並在義大利生產製造,也擁有極佳的性能,這台車就是 Pantera 。
此車是以寬體版 GT5 為基礎, DeTomaso 在 1984 年時推出進化版本;底盤編號 #9375的 Pantera GT5-S;這部車被用於參加車展,之後隨即在 1985 年開始大量投入生產,大多數的 GT5-S 集中在頭幾年間出廠,後期產能則減緩至每兩周出廠一部,1990 年最後一部編號 #9562 正式下線,總計量產只有 188 部之譜,而本次展出的這輛就是其中一輛,也是全台唯一一輛 DeTomaso Pantera。
本車的外型不免俗的搭上 1984 年 Ferrari Testarossa 建立的橫柵狀進氣口風潮,甚至後來的 Lamborghini Countach 25th 也同步跟進使用,成為1980年代超級跑車的一項共通元素,在車體線條上較 GT5 更加成熟,承襲自 GT4 的巨大輪拱,一直到 GT5-S 才正式捨棄玻璃纖維,改成鋁合金一體成型;進而創造出空前的平滑感以及肌肉線條,也因此 GT5-S 是為歷代 Pantera 中最美的一款。
動力沿用 FORD 提供的 Mustang Boss 351 5.7 升 Cleverland OHV V8 引擎,峰值衝上 350 匹馬力以及 333 lbft 峰值扭力,在與 FORD GT40 相同的五速手排系統搭配下,創造 0-60mph 消 5.4 秒的成績,極速直指 150mph 大關,使 GT5-S 具有足以匹敵同期牛馬旗艦的實力。

速利車系自民國63年3月上市以來,前置引擎、後輪驅動(FR)型式的車款一共歷經301、302、303三款車型,三代車型皆搭載著名的A-12引擎,由於國內車口數龐大,因此A-12引擎幾乎成為了各高職汽修科實習教材的範本,也造就了幾乎每個修車師傅都會修的傳奇事蹟,由於大家都會修,因此正面的口碑也就日覆一日地建立起來,速利幾乎成為了最耐用也最經濟國產車,同時也是許多家庭的第一台私家車,承載著許多台灣人的共同回憶。
裕隆汽車終於在民國63年3月22日,裕隆汽車推出了一款造型新穎的全新車款,稱之為速利(YLN-301),這也是速利車系第一次和國人見面。速利301源自於日本日產汽車於1973年5月所推出的Sunny第三代B-210車型,隨著日產於1977年11月推出全新改款的Sunny第四代車型B-310車系,裕隆汽車亦於兩年後導入國產化,由於B-310車系除了外觀和內裝改款以外,基本結構和動力系統依舊和B-210相同,因此國內也延用了速利的車名,僅在車型代號上略加更改,以玆識別。
民國68年上市的第二代速利稱之為YLN-302,因應日本方面於1979年10月推出小改款的B-310車系,我國的速利302車系也隨之在民國69年6月改款,這次改款也就是國人最熟知的速利303車系(YLN-303)了。
速利303其實只是302的小改款,不過車頭鈑件卻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便是由原本的圓形大燈變更為方形大燈,而車尾的尾燈造型也加大面積,變得更加大方,而內裝上則導入了全新的儀表板設計。
展出的這部速利303 為計程車博物館館長的愛車,全車依照當年台灣計程車的裝備設定,並依照原始出廠車況修復如新,讓我們可以回味當年路上計程車還不是黃色的那年代,也見證了速利陪我們一同走過的歲月。

Millenia是Mazda原本計畫在北美洲市場推出高級車品牌「Amati」中所推出的中高級豪華房車,但由於Mazda本身財務問題,而當時日本國內五個通路中唯獨Eunos並沒有稱頭的高級房車作為選擇,所以在「Amati」品牌取消後便於1993年秋天分別在歐洲以「Xedos 9」、在日本直接納入Eunos經銷商-Eunos 800的不同車名上市發表。
而Millenia 這個名稱原本是Eunos 800系列的一種等級,共有Eunos 800 MC(miller-cycle)、Eunos 800 millenia(2.5升入門款) 直到美國市場甫上市就直接都叫Millenia ,以便替代在當地停售的旗艦車款馬自達929。當初Millenia一上市就打出"十年基準"的廣告詞,意旨車身和車色塗裝歷經十年的使用也不會衰退,來代表Mazda對於這輛高級房車的重視,也成為馬自達創廠以來最大尺碼的FF旗艦。
Millenia搭載當時全世界第一具Miller-Cycle V6引擎,加裝雙螺管機械增壓器(Lysholm supercharger)。配備方面比較特殊的是搭配了鋁製引擎蓋、超高反射車身塗裝、跟efini MS-8一樣的太陽能天窗(Solar powered ventilation system,玻璃天窗結合了太陽能面板,從日照所汲取的能量,可供應給車內的通風系統使用)等豪華配備。另外還有一套偏航感應式四輪轉向系統(yaw-sensitive 4-wheel-steering)。
Millenia見證了富庶的 80 年代,在台灣由於當時價格較高,因此販售數量較少,展示的這部為搭載米勒引擎的前期型車款,是相當值得玩味的一款Mazda大型房車,由於Millenia於2003年之後停產並沒有推出後繼車種,近十年來逐漸成為 Mazda 車迷心中的經典。

Jimny是早期最早大量導入的吉普車,1970年代後期,由於政府管制小客車進口,後來雖然逐步開放歐、美小客車進口,但是日本製小客車卻仍在禁止之列,此時有幾家廠商便利用四輪傳動車的名義,分別進口了Toyota Hilux、Subaru MV和Jimny等四輪傳動車種供應市場,以規避日本車禁止進口的禁令,而 Suzuki Jimny 就是在這時期在台灣市場打下基礎。
當年導入的Jimny還分為550c.c二行程引擎和800c.c兩種,其中550c.c的代號LJ50,800c.c的則為LJ80,由於是市場上少數買得到的日本新車,而且排氣量小,容易使用,因此Jimny當年和Hilux可說一大一小,各佔一方市場,在早年台灣山區公路還不完善的時期,山林間可以見到許多輕巧的 Jimny 穿梭其中,應是早年山區居民的共同記憶,但經過多年,這些老 Jimny 多已逐漸凋零,只留在回憶當中。
Suzuki Jimny 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 K-Car 之一,目前仍在生產,現行的車款已經面世達 15 年之久,但仍不顯老態,目前在台灣市場更是唯一平價的純種越野車,優異的越野能力一直有著固定的消費者捧場,特別是現今的 SUV 逐漸背離越野的功能時,Jimny 純正的越野車設計更是受到越野玩家的一致認可。
展示的這部展車是車主耗費鉅資從頭到尾翻新的,除了所有機能恢復正常之外,車況也幾為全新車況。目前尋找老Jimny的熱潮逐漸在玩車圈子中興起,也使得此車身價水漲船高,但由於數量不多,因此能被有心人順利購入翻修如新的,畢竟還是少數。

為了進軍小型平價跑車市場,1976年 Alfa Romeo 利用Alfasud 的機械結構推出了外觀跑車化的Alfasud Sprint,這部小跑車在義大利市場受到歡迎,而台灣也於進口車限制進口禁令解除後,由廣懋汽車引進台灣市場,是當年台灣少數較為平價的跑車之一,因此極受車迷朋友歡迎。
1983年,Alfasud Sprint小改款推出,原本的金屬保險桿變為塑膠保險桿,整體的外型也更為現代化,至於內裝也全面升級,車名則省略了 Alfasud ,直接稱為 Sprint,因而成為獨立的車系,台灣在 1980 年代時,Alfa Romeo 的代理權由世詮取得,Sprint車系開始被大量導入台灣市場,由於關稅的逐年下降,此車也成為在開放日裔美規車進口前,台灣市場上販售數量最大的跑車。
Sprint 搭載了 1.3L、1.5L及1.7L三種排氣量的引擎,引進台灣市場的是 1.5L及 1.7L 量種引擎,但後期的噴射1.7L沒有引進,當年 1.7L引擎可以發揮 108hp最大馬力,獨特的水平對臥引擎使得車輛重心有效降低,引擎的浪聲也相當迷人,在當年擁有一部「愛快羅密歐」是羨煞許多人的事情。
不過,早年義大利南方製造的Alfa Romeo有著鋼料材質不佳的缺點,因此車身非常容易生鏽,如果沒有細心維護,大概只要幾年車身就會爛光,再加上零件取得日益困難,以致於 Sprint 目前在台灣已經非常少見,值得走過1980年代的春風少年兄,細細品味。
續篇(主頁) 8/30「一車一腳印,用車看台灣」六福村經典車聚會 參加車種介紹
續篇(中) 8/30「一車一腳印,用車看台灣」六福村經典車聚會 參加車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