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到汽車水箱護罩,真的已算是超級老梗,某些汽車雜誌或網站應該也早快講爛了,然而,水箱護罩卻是一輛車的車頭,甚至是全車外觀中除了頭尾燈外,最讓人第一印象深刻的設計語彙;尤其是它常常於車廠廠徽做結合,重要度不可忽視。本文即以近年內的大改款新車來闡述探討。
水箱護罩與車廠風格
而這十年來,其他歐美日車廠也都陸續在替旗下新車以相同造型的水箱護罩建立家族風格,但只有少數車廠如Cadillac、Peugeot與Citoren等至目前為止還能貫徹始終,其他的如Renault、Mazda、Honda、Mitsubish、VW等,雖然曾經出現幾乎統一的風格,但事實上觀察最新的發表車款,又會發現並無遵循先前既有的造型;其有可能是因為產品線過於龐大導致風格建立的困難,亦或是仍在處於嘗試階段而尚未定型,使得車廠家族風格未能一直延續。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潮流仍是現今多數車廠努力的目標,從近期的美系車廠、Toyota與Hyundai等新車即可看出。
水箱護罩的機能與形式
想要識別一部車,除了廠徽車名外,不外乎是從車輛形式,車頭車尾、車門車窗之造型,車身各處折線等。不過,水箱護罩卻不似其他外型元素如頭尾燈、車窗具有必要之機能性(如照明),也就是不論設計再怎麼有創意、搞怪,車子若要符合法規實際上路,這些部位是不可能從車上消失的。
但水箱護罩就不一樣了!
這得先談談水箱護罩的發展過程;水箱護罩顧名思議,就是在散熱水箱與冷排外頭的隔柵,具有美化外觀與保護內部零件之功用。車廠設計為蜂巢式也好,直瀑式也罷,都會有空洞讓空氣可流入其內進行散熱。在70年代以前,保險桿設計只是外加在車身前後的時期,水箱護罩確實是有其機能:通風散熱,此時的水箱護罩不外乎就是大大的黑網或是鍍鉻格柵,有心的車廠會在形狀上做巧思,但不管如何變化都至少保有一定面積以免散熱不良。
但70年代以後,空氣動力學抬頭,如何降低汽車風阻系數成為各家車廠追求的目標。這時,保險桿開始不再只是外嵌,而是融入了整體的車身造型,保險桿的造型設計逐漸成為整台車外型上相當重要的一部份。而當前保桿的面積在車頭佔據越來越大比例的同時,氣壩這新名詞就出現了。
水箱護罩v.s.氣壩
由於前保桿的向下延伸,車廠便發現在保險桿挖個開口同樣具有散熱功效。因此水箱護罩的存在性便開始動搖,加上早期電腦虛擬計算並不發達,多設一個水箱護罩直覺上就會增加車頭風阻(但小班目前沒有相關數據與理論說明支持),於是80年代起車頭設計出現了革命,那就是水箱護罩不見啦。簡單的說,就是把原本開在上頭的洞換到下面,車頭變成只有一個主要開洞:氣壩。
談到這裡,先來說明小班自行定義的水箱護罩與氣壩的位置:
紅線之間代表水箱護罩,即正投影面上頭燈上下端之間的部位。
無水箱護罩代表這區段之車頭無任何挖洞開口,或引擎蓋及保險桿外的組件。
藍線為上圖Mazda2的氣壩垂直範圍。
至於氣壩的定義,小班認為只要是位在保險桿上的開口即可算是。
接著就來列舉幾張照片說明,80~90年代初的車頭設計風潮:
無水箱護罩設計並曾在台灣銷售過的車款。
1982 Ford Sierra
1988 VW Passat
1991 Honda Civic (EG)
無水箱護罩設計的沒落
但隨著電腦的進步,水箱護罩已不是影響風阻係數的主要因素。而在整體車身設計也確實有其特殊性與代表性;除了先前提到的車廠風格外,水箱護罩的造型與面積大小更能襯托並暗示該車的地位與等級,如鍍鉻代表豪華感、啞黑代表運動感等等,甚至是決定了一輛車的美醜與性格與否。
因此90年代中期後,除了中後置引擎的車輛,如跑車或迷你車,以及部分的商用車外,無水箱護罩的設計已鮮少在一般小型車上見到了。
當然,也有幾款傳承歷史經典的新車,由於為了延續過往車型的外型特色,使得外型設計上有所限制;但這也讓無水箱護罩的設計不至於在車壇間消失。如下圖所示。
2003 VW New Beetle (Debut in 1998)
1989 1997 2006 Mazda MX-5
2007 Fiat New 500
無水箱護罩再度重出江湖
然而,或許所謂物極必反,曾經被拋棄的設計如今又再度流行了起來。
千禧年前後,車壇出現多款2~4人座前置引擎的中小型跑車,或許為了體現超級跑車的精神或風格,部份車款(特別是日本車)都不約而同地採取無水箱護罩的設計。如下圖。
2008 Honda S2000 (Debut in 1999)
2008 Mazda RX-8 (Debut in 2003)
2009 Nissan 370Z (350Z Debut in 2002)
而近三年內,多部大改款的中小型車與商旅車,也開始採用無水箱護罩的設計風格。但明顯不同於80年代時期的特色為,其氣壩面積明顯加大許多,甚至涵蓋了前保桿60%以上的面積,帶給人不小的視覺震撼;同時也開始成為新一代車壇的車頭設計潮流。如下圖。
2005 Citroen C1
2007 Renault Twingo
2008 Ford KA
2008 Suzuki Atos
2008 Daihatsu Tanto
2009 Renault Megane
2009 Mazda3
2008 Renault Kangoo
2008 Fiat Fiorino Qubo (Citroen Nemo, Peugeot Bipper )
水箱護罩與氣壩定義開始模糊
除了無水箱護罩設計外,其實近年來多款車型的車頭開始嘗試大膽創新的線條及造型,水箱護罩與氣壩的位置與關係不再一成不變,時而分明,時而融合。以下舉數張照片說明之。
2005 Toyota bB
第二代的bB算是Toyota近十年外型少見非常大膽的設計,喜歡的人超愛,討厭的人恨之入骨。
而bB的水箱護罩也很有趣,按照小班的定義他是屬於無水箱護罩的範圍,
但事實上Toyota是將氣壩位置上移,與水箱護罩的造型及功能做結合。
從整體外型來看,其實bB應該算是有水箱護罩的車型。
2009 Toyota iQ
2006 Nissan March (III Debut in 2003)
iQ與三代March的情況與bB類似。
由於這兩台車將頭燈位置上移,使得水箱護罩相對下移,
不同於傳統車頭的設計,讓視覺上出現趣味性。
2007 Peugeot 308
Peugeot家族風格似乎已經確立,其水箱護罩極度縮小與廠徽整合,在車壇也是獨具一格。
水箱護罩的極大化
也有少數車廠反其道而行,以放大水箱護罩面積來建立家族風格。
特別是美系車廠。如下圖。
2010 Mercury Milan
2010 Lincoln MKZ
2010 Ford Fusion
結論
從以上的說明可看出,欲建立車廠家族風格除了在水箱護罩上花功夫外,已經開始有車廠結合下氣壩,乃至於前保桿到頭燈,甚至是引擎蓋與葉子版的折線,以整體的車頭設計來呈現車廠風格,這點可從Mazda與Renault等新車發現。新車都沒有水箱護罩,卻乃可認出他是哪間車廠的產品。
當然這些都是小班業餘的主觀分析,提供眾看官們參考參考。
可以想像的是,未來新車的設計將會越來越精彩,衝擊你的視覺感官!
*以上照片為各車廠所有,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